特斯拉放大招,自动驾驶的GPT时刻就要来了?

深度解析 2024-04-23 18:02 阅读:

今年的特斯拉,真是有点儿流年不利的感觉。

自从开年以来,其业绩就一直不太给力,第一季度的表现实在“惨不忍睹”,车辆交付量才38.68万辆,这可是自2022年第三季度以来头一回落到40万辆以下,同比也是下滑了9%。

更夸张的是特斯拉的股价,已经从23年中最高点的超过293美元,跌到了现在的147美元,直接腰斩。

特斯拉在2023年败给了比亚迪,失去了全球电动车企头把交椅,今年中国车企的降价和车型迭代节奏之快,完全不给它任何喘息的机会。2024年的特斯拉就如同开局红蓝buff都被反了的打野,下滑趋势根本看不到任何尽头。

于是乎,龙哥终于放出了最后的大招,宣布在8月8日推出那个大家期待已久的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

安全之槛

特斯拉的FSD(完全自动驾驶系统)虽然放出了要在8月正式运营的风声,想要在市场上走得更远,首先得过“安全”这道坎儿。

根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(NHTSA)的数据:

自2019年以来,美国涉及特斯拉自动辅助驾驶模式有关的车祸事故,达到736起,这些意外车祸导致了17人死亡。

FSD的优势

上述的两种流派,在当今的自动驾驶领域颇具代表性。

例如百度的Apollo项目,走的就是“规划派”的路子,在高精度地图创建、多传感器融合方面比较突出。

而类似特斯拉的FSD、华为的ADS、蔚来的NOP(导航辅助驾驶)技术,则更倾向于“实时派”,强调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进行快速迭代,以增强在各种道路上的表现。

想让车辆变得更像“真人”,具有更强的实时应变力,这本来是一个正确的方向,但Cruise这样的车企,除了在数据规模、软硬件整合方面与特斯拉存在较大差距外,其在技术上与后者的一个关键区分点,就在于是否采取了端到端的,感知决策一体化的路线。

端到端时代

虽然追赶特斯拉的FSD是一个不小的挑战,但国内的诸多厂商,都已然开始了类似端到端路线的尝试,可以说,自从FSD问世后,端到端的,感知决策一体化的“实时派”路线,已经成了自动驾驶的一种“大势”。

例如,传统老牌车企转型的代表——长城汽车,在今年4月份的一次直播中,就展示了其无图NOA(导航辅助驾驶:Navigate on Autopilot)的实战表现。

共享经济的“救命稻草”

除了上述提到的长城、极越外,今年还有不少国内车企打算在端到端这条赛道上发力。

例如,小鹏要就计划在2024年内,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基于端到端模型的智能驾驶,在核心城区的智能驾驶体验上,要对标谷歌旗下自动驾驶公司Waymo;

技术合力和另辟蹊径

从技术层面上来看,国内车企要想追赶特斯拉的FSD,难点不仅仅在于数据和算力的“量”方面,更重要的,是如何形成一套从数据采集、处理,到算法研发、软硬件整合的闭环系统

500

这点和特斯拉通过OTA升级,加强软硬件融合的情况十分类似。

这样的发展路径,似乎表明了,大模型与自动驾驶的融合,对国内车企而言,既是一种挑战,也是一种机遇。

大模型的出现,让自动驾驶进入了一种更像“人”的阶段,也就是通过大量数据的学习,能够泛化出举一反三的能力,在没有见过的场景,或是罕见状况时,也能通过触类旁通的方式随机应变,而不是根据事先预设的代码和规则,笨拙地根据一个个路况“查缺补漏”。

在这个阶段,大模型与汽车的结合才刚刚开始,而最不可思议的创新,往往正是发生在技术融合的初始阶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