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学术界缺乏“专业感”背后的真相

深度 2024-04-18 10:09 阅读:

在学术界,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缺乏“专业感”。赵鼎新在海归十余年后辞去浙大社会学系相关职务,引发了学界的热议。他认为,学术研究应该注重质量而非数量,不应简单将教师的升迁与课题的“层次”和数量挂钩。这种现象在国内学术界尤为突出,缺乏对学术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感。

赵鼎新指出,学者们应该从“专业”角度看待自己的学术工作。在西方高校,教师们对学术研究非常认真,始终保持危机感。他举例说明,在芝加哥大学,教师们写推荐信时都非常认真负责,反观国内,这种现象并不多见。学者们应该建立起对自己研究工作的反思,明确为什么某种叙事方式比其他方式更好。

此外,赵鼎新认为,学术评价标准应该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。他提出三点经验:看重青年教师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个性发展,主要请具有学问和人品的学术委员会成员进行学术把关,不将课题和任何名号作为学术考核的标准。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公正、合理、有效的学术评价体系。

在学术界,我们需要一支最“土”的研究队伍,他们要能够深耕国情,同时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。年轻学者的学术成长路径应该包括学习基本功、拓宽视野和培养学术人格。只有这样,学术界才能拥有更多具有“专业感”的学者,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。